2月7日,央行銀保會就疫情、資管新規、及降息的問題舉行了新聞發布會。中國證券報對此作樂詳細的報道,這里是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_blZMbxgqpAwz4f0W0CaA
其中發言人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話,我們截取了部分跟大家分享:
1. 人民銀行正在會同銀保監會做一些技術上的評估,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是有可能的。
2. LPR目前是由18家報價行報價形成的,在市場整體利率變化的情況下,在貸款利率方面會得到反映,市場也都在預期MLF中標利率和2月20日新一期LPR會較大概率下行。
3. 在貨幣政策方面,一是加大逆周期調節強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二是進一步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三是要繼續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作用,像定向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
首先,我們對一些較為生僻的金融用語進行解讀:
1. 資管新規:為18年4月27日由央行、銀監會、證監會等聯合印發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其正式落地意味著,分散在金融不同子行業的百萬億元規模的資管產品,從此被全面覆蓋、統一規制,實行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監管,監管套利空間被最大程度地消除。這也標志著,保本保收益、剛性兌付、資金池、多層嵌套、風險底數不清、杠桿畸高等資管行業的亂象、怪相將隨著資管新規的執行逐漸消失,金融防風險的藩籬越來越牢固。資管新規原定的過度時間到2020年年底。
2. 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oan Prime Rate,簡稱LPR)是商業銀行對其最優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其他貸款利率可在此基礎上加減點生成。在每月20號由18家報價銀行向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提交報價,并經過算術平均生成。
3. MLF:中期借貸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是指中央銀行提供中期基礎貨幣的貨幣政策工具。主要發揮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過調節向金融機構中期融資的成本來對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和市場預期產生影響,引導其向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實體經濟部門提供低成本資金,促進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4. 流動性:指整個宏觀經濟的流動性,指在經濟體系中貨幣的投放量的多少。
5. 降準、再貸款、再貼現:皆為央行調節貨幣政策的工具。有助于釋放流動性
總的來說,疫情對中國經濟無疑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為了金融市場的穩定,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可能會進一步延長。同時,央行也會在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流動性幫助(降息,進行mlf操作、降準等等),以促進經濟的恢復。同時,疫情的影響是短暫的,對財政預算和中小企業不良率的影響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