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市場比較吸引眼球的應該是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的“龐氏騙局”和跑路事件了,據業界比較認同的數據,2015年全國有約660家平臺跑路,今年1~2月份又有約200家平臺跑路,也印證了金融圈流行的一句調侃話“你想的是人家的利息,而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在這一系列事件中,除了監管部分缺失和部分出資人缺乏辨別眼光外,更深層次的原因也許是資產管理人丟棄了立足于這個行業最樸素的“初心”——信托責任!
如果是管理自己的資產,那么是不存在信托責任的,但如果你一旦以公司化或者非公司化形式管理了他人的資產,那么毫無疑問就存在信托責任問題了。“因為相信,所以托付”,客戶基于信任將心血財富托付于你,你就應該像中國傳統文化所講的“受人之托,終人之事”一樣按照委托人的意愿盡職盡責地管理好他人的資產。信托責任的背后是契約精神,這也是西方商業文明健康發展的根基。以美國資本市場為例,因為整個社會契約精神的存在,資本市場的職業經理人能夠堅守自己的信托責任,盡管很多CEO不持有公司股權但依然能夠盡心盡力將公司利益最大化,如被譽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韋爾奇,從入主美國通用電氣起,在20年間將通用電氣的市值由他上任時的130億美元提升到了4800億美元,排名也從世界第10提升到第1,而他退休的時候也不過就拿一兩億美金。
與西方國家相比,信托責任在中國資本市場卻仍有一定缺失,特別是在資產管理行業。資產管理機構的信托責任是為客戶創造更多回報,而中國資本市場“重融資、輕投資”的局面仍然沒有明顯改觀,在基金“募、投、管、退”四個環節中對于退出的重視程度也不夠。另外,現在市場上很多投資人是抱著投機的心理在做投資,缺乏長期堅持的精神,過于短視和急功近利,導致整個市場偏于浮躁。不可否認,過去十幾年由于中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善確實給了一部分機構投機套利的機會,但這種盈利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續性。無論是出資人還是管理人都應該對投資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即投資的收益回報是對風險和流動性的對等補償,之所以當下很多金融平臺陷入兌付危機,很大原因也是管理人缺乏信托責任,對投資人承諾高收益卻避而不談其背后的風險性和流動性。
我們認為,未來幾年不僅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期,也有可能是資產管理行業的洗牌期,監管趨嚴的大形勢下,隨著基金產品的陸續到期或清算,那些未能堅持管理人信托責任的機構或將難以再得到出資人的青睞和追隨,而那些在經歷了市場跌宕起伏但仍然堅持“初心”的優秀管理機構有望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不管每家資產管理人的道路如何特色如何專注的領域如何,修煉好內功,不忘信托責任的“初心”,方能得到客戶不離不棄的“始終”。
現實經濟社會中每一類主體都肩負各自不同的信托責任,其應該是一種比金錢更為重要的東西。對于出資人來說,投資有風險無可厚非,關鍵是管理人是否盡職履行了信托責任。而對于管理人而言,同樣如此,通過忠實履行對出資人的信托責任來樹立行業口碑、打造基業長青,成為讓出資人敢于委托名下各類資產的“放心保姆”。在西方國家,有一種理財方式叫全權委托資產管理,即一些高凈值客戶將資產的增值管理全部委托給信任的第三方專業機構來運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體現了堅守信托責任所帶來的價值。但愿未來中國也能出現一批這樣的全權委托管理機構,憑借長期堅守信托責任的“初心”而得到投資人的充分信任和長期陪伴的“始終”,這對整個中國資本市場也將具有一定的旗幟引領作用。
(來源: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特約作者:鮑鉞,硅谷天堂資產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