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權市場募資難依然未見好轉,新募基金數量、總金額均呈下降趨勢。多位業內人士分析,現在機構募資周期拉長,個人LP缺位,機構補位力度不夠。同時,一些基金表現不達預期,繼續募資不具吸引力。未來私募股權行業將經歷市場化大洗牌,二八分化更加明顯,頭部機構靠業績、品牌將得到更多投資者認可。
私募股權募資難未見好轉
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管理基金總規模超過10萬億元,但募資情況出現下滑:新募基金1190只,同比下降47.2%;募集資金5729.56億元,同比下降19.4%。到了7月份,情況仍然低迷,當月有195只股權投資基金投入募集,同比下降43.1%;披露募資金額的183只基金共募得915.24億元,下降27.7%。
巖資本副總裁岑賽銦表示,今年募資比較難,而且二八分化明顯,頭部機構募資情況較好,中小私募募資比較困難。昆仲資本創始管理合伙人王鈞也表示,一級市場募資沒有好轉,私募股權行業到了需要調整的窗口。
關于募資難背后的原因,同創偉業資本管理合伙人唐忠誠坦言,一是募資周期拉長,二是政府引導基金投資后配套的市場化資金募集比較困難。“2015年以前,人民幣基金的募資以個人為主,2015年以后基本上轉向了機構。但市場的發展并不支持,個人LP缺位后,機構補上來的力度不夠。險資等與創業投資的匹配度等影響出資,市場化的母基金規模也沒有起來。這兩年比較活躍的是各級政府的引導基金,但是引導基金還需要募集至少50%以上的配套市場化資本。”
天堂硅谷資產管理集團合伙人周旼分析,2008年開始募資環節經歷了十年的完整大周期,一級市場的募資源頭活水得到充分的市場化開拓,從富裕家庭到優秀民營企業乃至國資都進入一級市場。2015年開始第一批私募股權基金進入退出清算期,2017年金融去杠桿引爆一級市場有毒資產,到了2018年一級市場陷入寒冬。“過往業績不達預期或管理資產大規模出現有毒資產的管理人難以繼續募集資金,募資機構與投資管理人出現第一次市場化洗牌,行業呈現二八分化,有品牌、有業績、有實力的頭部機構將強者恒強。”
行業洗牌加劇,頭部機構更受青睞
盡管總體募資情況不樂觀,但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平均募資額為4.96億人民幣,同比上升33.8%,顯示資金進一步向頭部機構和國有機構集中。2019上半年股權投資市場募資完成規模前十的基金募資合計1365.78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0.8%;上半年股權投資市場大額募資,主要金主為國資與外資。
王鈞表示,“不少機構還有錢,尤其是部分美元基金和‘國家隊’,但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不確定性較大,很多事情看不清楚,而且現在大概率還不是最冷的時候。但好企業總能找到資本。”
岑賽銦認為,私募行業有幾萬機構投資人,真正有實力、可以為客戶做好資產管理的機構仍較少。現在私募股權行業募資上出現分化,是投資者用腳投票的結果。
唐忠誠表示,現在能募集到大額資金的主要是一些國有基金、美元基金及市場化人民幣基金的頭部機構。“相對而言,美元基金的LP更成熟一些。一些市場化頭部機構,靠業績、品牌等得到投資人的認可,募資情況也比較好,但整體來說還是很難。”
周旼認為,市場上出現大額募資,核心原因是一些機構過去十幾年扎扎實實為投資人取得了滿意的DPI與IRR回報。“2019年隨著聚焦行業的四大事業部成立以來,天堂硅谷第一期產業主題基金陸續進入封閉期,這批基金依托過往產業領域內的退出案例和基金設計理念得到各地政府引導基金、國資、富裕家族、上市公司的認可,有足夠的彈藥為中國實體企業打氣。”
周旼稱,這樣的形勢至少在3~5年內會是常態,一方面一級市場是合格投資人參與分享全球經濟增長與資產增值的不可或缺配置,另一方面在經歷十年實踐檢驗與市場叢林競爭后一定會讓頭部機構在3-5年內獲得募資優勢,直至下一次投資機構新陳代謝。
(轉載自: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