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執行總裁徐剛接受《贏在中國》雜志記者專訪,并成為該期雜志的封面人物。全文如下:
徐 剛:樂享人生
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正以沉著乃至享受的姿態傾聽著漸漸逼近的競爭號角。
文_高曉麗 朱穎慧
徐剛,一位他人眼中頗具傳奇色彩的明星CEO,有著一份閃光的履歷。23歲成為了浙江省最年輕的縣市稅務局長,38歲榮升浙江省財政廳黨組成員,浙江省地稅局總會計師。2002年下海后不到2年的時間,他把沒人看好的家族制管理企業吉利轉變成了全球知曉的公眾型企業。2006年,他領導的上海華普汽車出口北非2000輛自主品牌汽車,創造了中國轎車單一訂單最大出口量記錄。2008年他履職蘇寧環球,順利向上海黃浦區房地局退還南京路“地王”,更是讓業界驚訝不已,并創造了該年業績、凈利潤指標的歷史新高……這樣的履歷足以讓徐剛獲得更高的職務和更好的待遇,足以讓他能夠躋身于那些只有商業大佬才能穿梭亮相的中國頂級社交圈。可是,2010年8月,49歲的徐剛卻加盟浙江天堂硅谷股權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稱天堂硅谷),擔任了比他之前所有的職位都要來得低的執行總裁一職。
這又是為什么?
徐剛曾這樣詮釋人生:45歲之前是學習、奮斗為主的階段;45歲之后應該是享受工作、學習的快樂過程。已屆“知天命”之年的徐剛,正在實踐他又一次瀟灑的人生轉身嗎?
采訪徐剛,我一直被他感染著,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
過去
不同于提刀瞪眼尋找挑戰從而證明自己的勇士,今天的徐剛顯得非常地沉穩乃至淡定。與我聊起來,他更多地把話題拉向曾經的艱難和挫折。
2003年的非典,SARS病毒肆虐橫行。交通中斷,學校停課,工廠停產,整個社會節奏都慢了下來。在吉利轎車臺州市的臨海基地,當地村民自發封鎖了村莊。吉利從外地采購運來的汽車零部件紛紛被擋在了村外,要運往全國各地銷售的汽車也被卡在了廠區里。企業運轉面臨了嚴重的威脅。
“企業停下來,整個鏈條想要恢復就很難。”不但如此,此時,吉利正在實施計劃投入8億元至10億元的擴張中。一旦停產,人心是否會散,目標能否完成不用說,就是原來敲定的銀行貸款問題也會產生極大的變數。
時任吉利CEO的徐剛似乎沒怎么思考就認定了目標,“絕不能讓企業運營停下來!”
那時的徐剛是越有挑戰勇氣越足的人。他立即召開高層會議討論出了一個方案:向政府申請并征用一塊合適的稻田,作為臨時中轉站。結果,征用手續辦不下來。徐剛有的是辦法,征用不行,改“租”!
有了中轉站,裝載零部件的外來貨車就有了卸貨的地兒。為了隔離一切有可能的病毒傳播源,徐剛安排工人們,戴著口罩,喝著中藥,在被填平的稻田上卸貨。司機就坐在車上,吃吉利員工遞上的盒飯、礦泉水等食物,卸完貨立馬把車開走。
隨著非典“紅色預警”的解除,吉利和徐剛終于挺過了那段最難捱的時期。事后據統計,非典期間,用于吉利員工喝中藥的費用就高達30多萬元,而徐剛在此期間沒有休息過一天。
相比做官時的愜意,做這種苦差事,你心里后悔過嗎?我問。
“波動是有過的,但沒后悔過。”徐剛說,辭官下海,當時就預料到絕不會是一條坦途。
咀嚼身歷的艱難味道自然好,可徐剛似乎還對過去的挫折情有獨鐘,話一涉及就粘上。
2004年2月,吉利汽車在香港上市。曾有專業人士認為,吉利汽車之所以選擇借殼香港上市,除了解決資金問題外,是為了能走向世界。
曾作為吉利上市主操盤手的徐剛哈哈笑道,“其實,這是一次失敗后無奈的選擇,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失敗!”他第一次向媒體透露了吉利香港上市背后的真相,“現在可以說了。”
2004年前后,吉利汽車主要面向的是中國大陸消費市場,毋庸置疑,上市的首選地是國內A股市場。按照這個邏輯,吉利當時在考察、分析、比較了五六家上市公司后,相中了一家生產柴油機為主的國有獨資企業——全柴動力。該企業地處安徽滁州市,毗鄰南京,上到山東,下至浙江,優越的區域能為吉利產品輸往全國各地提供便利條件。
按照徐剛的借殼設想:吉利控股全柴動力,同時注入資產,其中包括一條5萬輛整車生產線及整個吉利30萬臺的汽油發動機生產線;這是一件雙贏的事情。“吉利若能控股全柴動力,我們給全柴帶來的是技術、市場,給當地政府帶來的是就業和稅收。而對于我們來說,擁有了一家上司公司,一個發展與融資的平臺。”徐剛說得實在,全柴動力上下和當地政府領導也都欣然接受這次聯姻。
然而,總有讓人始料未及的事情。雙方洽談了一年多,眼看“全柴動力”就要更名為“吉利動力”的時候,安徽一位負責工業的省領導提出了反對意見,“安徽的國有企業怎么可能讓浙江的民營企業來控股呢!”沒有一點商量余地。結果,“吉利動力”胎死腹中,徐剛一年多的心血付諸東流。
在這樣的情況下,徐剛和吉利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才赴港借殼上市。
“現在大陸近一億的股民看不到吉利汽車(HK00175);香港的股民也因香港非吉利汽車主市場,而極少關注它,更別提購買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這次事情是比較失敗的。”徐剛總結般地說,“我拿浙江干部的思想開放程度去判斷安徽,是我的失誤。”
現在
徐剛到天堂硅谷,除了職位降低外,徐承認薪水也少了很多。座駕也從奧迪A8變成奧迪A6,并且沒有了專職司機和秘書。但是,位子、 票子、車子、面子等等,對那些剛剛創業的年輕人可能就是幸福,但對徐剛意義截然不同。
“我現在即使不工作,個人和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不成問題,但我不會幸福。”徐剛說,“幸福不是簡單的吃飽喝足,也不是一個人偷偷地躲在角落里,獨自享受的東西。幸福是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業奮斗的感覺,來自別人對你的認可與肯定。”在歷經汽車、房地產、零售、酒店等多個行業的洗禮后,早已不用為五斗米折腰的徐剛又選擇了從事股權投資,為什么?
“快樂!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徐反復強調了“伙伴”二字,“在這里,人人平等,不存在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也不用看老板的臉色行事。”
這里絕對不管徐剛是否準時上班,禮拜六是否加班。徐剛說,“現在王董(王林江董事長)、袁總(袁維剛總裁)越是不管我,越是器重我,讓我越自由,我越感覺責任重大。自由管理,我禮拜天還是想著工作,該打的電話照樣打,該找人溝通的照樣找。”
彼此信任的徐剛和王林江都明白一個道理,普通員工要由企業的規章制度來管理,高層管理者則要靠思想、文化上的認同,才能激發他們的主管能動性和智慧。
現在的徐剛是幸福的。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經歷美麗的玉皇山下辦公的3個月時間,真的是近些年內從來沒有過的幸福和快樂,這得益于天堂硅谷王林江董事長倡導的包容、和諧、快樂的理念……”當然,馬上就要搬到西溪濕地福堤辦公的徐剛應該會更幸福吧。徐很佩服王林江,也非常認同天堂硅谷的企業文化,他經常滿懷贊賞地與人談論天堂硅谷“包容、和諧、快樂”六字理念的內涵,并自愿在若干年后到天堂硅谷投資的紹興兜率天宮做義工,傳播快樂。
王林江也很相信徐剛能力。曾想讓徐到北京母公司。在徐婉拒的情況下,王尊重其意愿,才委任他為杭州子公司的執行總裁,但同樣給了徐充分的決策權和自由發揮的舞臺。
股權投資和產業整合對于徐剛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活兒,但他每天看看材料、報紙、新聞,和人喝茶聊天,偶爾還能打上一場高爾夫球,看起來很清閑。對“你現在有壓力嗎?”的提問,他靜靜地說,“真正重要的是在這么多市場變化中,怎么能夠把握機會……我要提出更明確的投資方向,設法去把項目找得更好,推進得更快。要考慮同樣數目的錢投下去以后,一年后能產生3千萬的利潤還是5個億的利潤,還有,與我合作的人能不能獲得更多,這樣共贏的合作才能更長久。我覺得這些才是我現在真正的挑戰。”
他說話的語氣分明透露了這樣一種信息:一個久經沙場的老將,正以沉著乃至享受的姿態傾聽著漸漸逼近的競爭號角。
徐剛在轉身。
轉身中的徐剛是快樂的,因為他明了“快樂就是一種心態”。他與我開玩笑,“當遇到當官的我就和他比誰的錢多,遇到企業家我就和他比誰的心態好。”
轉身中的徐剛是瀟灑的,他說,“不論偉人還是凡人,死亡都是最后的歸宿。最終留下的都只有墓碑上的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他伸出指頭比劃著,“說起來很諷刺,中間最簡單的那一杠卻代表著人一生的經歷,只是有人豐富,有人平淡——那一杠的內涵不同罷了。”他沉吟般地停頓了一下——
“人生在于經歷!”
徐 剛
浙江天堂硅谷股權投資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執行總裁,贏在中國企業家智庫顧問團成員,北大光華管理學院EMBA,具有20多年豐富的政府部門及大型上市民企的領導管理經驗。曾獲得“十大中華管理英才”、“中華十大經濟英才”、“中國管理100人"、“上海十大青年經濟人物”、 “中國十大創業新銳人物”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