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的門檻才5萬,私募基金為什么要100萬起投?。這難不成是私募基金公司的“資產歧視”?
面對私募基金,有不少投資者會存在這樣的抱怨,甚至對制定法律法規(guī)的政府機構心懷不滿。
其實恰恰相反,高門檻的設置,本質上是為了保護廣大投資者。私募基金的高收益,也意味著高風險。越成熟的高端投資者,其風險識別能力更強,風險承受能力也更強。因此設置100萬的投資門檻,來隔離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普通投資者。
私募基金之合格投資者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于100萬元且符合下列相關標準的單位和個人:
1、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單位;
2、 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三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的個人。
金融資產包括銀行存款、股票、債券、基金份額、資產管理計劃、銀行理財產品、信托計劃、保險產品、期貨權益等。
對非法私募集資說“不”
不法分子為了達到自己非法集資的目的,往往利用各種手段變相突破合格投資者標準,吸引大量非合格投資者參與。而很多投資者還以為得了“便宜”,實則“被人賣了還替人數(shù)錢” 。
案例一:拆分收益權,突破合格投資者標準
L基金公司設立某投資基金,分A、B兩類份額,其中:A類份額預期年化收益15% -16.8%,投資期限為12個月;B類份額享有預期年化收益率20%以上,投資期限為15個月。
M基金公司直接認購該投資基金的A類份額。基金募集完成后,由托管方將募集款劃至某銀行委貸賬戶,通過委托貸款的方式,投資于某房地產項目。該投資基金募集總規(guī)模為8000萬元。
從表面上看,該基金由19名合格投資者認購,但核查發(fā)現(xiàn):M基金公司與L基金公司系同一實際控制人,為規(guī)避合格投資者監(jiān)管要求,專門成立了M基金公司,用于吸收非合格投資者資金,其中M基金公司認購的1638萬元該投資基金的A類份額,通過拆分收益權,最終由68名非合格投資者認購,這些投資者投資金額均低于100萬元。
案例二:以“拆分”名義,非法集資
N公司以投資電子票據收益權名義設立私募基金,該電子票據公司是N公司的關聯(lián)方,基金產品于2017年3月份募集完成并向基金業(yè)協(xié)會備案。而后,N公司即以該基金為名大肆進行非法集資的活動,具體模式為:N公司將該基金包裝成收益高、風險小的優(yōu)質理財產品,雇傭大批銷售人員通過熟人介紹、推介會、朋友圈、微信群等形式,向社會群眾進行宣傳,其主要宣傳口徑是該只基金份額可拆分轉讓,投資者依自身投資能力買入相應份額即可。
在銷售員們不遺余力的推銷下,不少對私募基金了解甚少、風險承受能力低的社會群眾被眼前的高額返利誘惑所吸引,紛紛掏出自己辛苦多年的血汗錢買入。N公司利用POS機劃款方式,吸收約1250人次投資款共計1.99億元,該部分資金并未劃至私募基金賬戶,而是最終進入N公司實際控制人個人腰包。
私募基金投資風險遠大于一般基金產品。個人投資者參與私募基金,必須從自身實際出發(fā),對照合格投資者標準,認真評估自身經濟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謹慎選擇。
特別是在已明確表明自身投資金額無法達到單只基金投資100萬的情況下,銷售人員仍極力推薦通過“拼單”、“湊單”、“基金份額拆分轉讓”等方式參與投資,變相突破合格投資者底線,投資者要高度警惕,堅決說“No”。